《仓颉》以汉字创造者仓颉为意象载体,通过文字诞生的神话隐喻人类文明的觉醒与精神困境。歌词构建了天地初开的混沌场景,"龟裂的大地""结绳的印记"等意象揭示前文字时代人类对记录与表达的原始渴望,而"星斗移转的轨迹"则暗喻自然规律中隐藏的宇宙密码。当"指尖划破天光"的顿悟时刻来临,文字被赋予"刻入骨髓的重量",这既是对文明跃迁的诗意呈现,也暗含对文字承载历史重量的敬畏。歌词中反复出现的"遗忘"与"铭记"构成辩证关系,揭示文字作为双刃剑的特质——既能凝固记忆又可能异化为思想的牢笼。"被风干的甲骨"与"焚烧的竹简"等意象组成文明传承的悲壮图景,暗示文字在战火与时间中的脆弱性。最终落点在"每个笔画都是未完成的祷告",将文字升华为人类向宇宙发出的永恒叩问,既是对创造力的礼赞,也是对文明局限性的清醒认知。全篇通过文字的诞生演变,完成对整个人类文明史的诗意浓缩,在神话原型中注入现代性思考。